近年来,垦利县委、县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呈现出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特别是自2002年9月被省环保局批准为首批省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县以来,强化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达到了试点的目的和要求。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1、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1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基本概况。垦利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处,总面积2204平方公里,全县人均土地15.75亩,海岸线长89.75公里,海滩面积33.5万亩,全县辖区内7个乡镇,2个办事处,332个行政村,总人口21万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2568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城镇人均纯收入5771元。 垦利县地处暖温带,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6oC,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765.4小时,年降水量546.2mm。光能资源丰富,热能资源较多,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但年均降水不均,夏季降水有余,春季降水不足,易发生春旱、夏涝、晚秋干旱现象。试点区域内土地总面积1738.5平方公里,其中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垦利境内)597平方公里(不包括潮间带和低潮带面积)、孤东油田158.7平方公里、下镇地区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区982.8平方公里。可以利用的水资源为自然降水和黄河水。黄河年均流入我县水量319亿立方米,开发黄河水有巨大潜力。自然降水除一部分下渗供作物吸收外,其他直接排泄入海。试点区地下水矿化度较高,在2—30克/升范围内,因此绝大多数地下水均不能用于灌溉和人畜饮用。农田水利设施有骨干灌溉渠5条,总设计输水流量75.5m3/s,实有总输水流量为60.5 m3/s。1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小型水库12座,1000万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2座,实际总库容5590万立方米;有永丰河、溢洪河等骨干排水河道5条。 1.2试点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位于垦利县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南、北两岸,濒临渤海,总面积10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97平方公里,潮间带230平方公里,低潮带(-3m)218平方公里。该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东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繁殖地、越冬地和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路线中间地带的重要环节。黄河河口以每年2—3公里的速度向海推进,年均造地32.4平方公里,造就了大面积富饶的土地资源。自然保护区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经调查统计,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植物1527种,其中陆生动物303种,脊椎动物20种,鸟类268种。有丹顶鹤、大鸨、白天鹅、金雕、白尾海雕、白头鹤、中华秋沙鸭等7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各种野生植物56科、180属、293种,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大豆在保护区内有广泛分布(集中分布面积为0.8公顷),天然草场20万亩,天然柳林5万亩和柽柳林10万亩和面积广大的芦苇荡。 人为生态破坏状况。自然保护区内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几年油田在保护区内的开采活动加大,严重影响和破坏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2002年4月将原为核心区的近6万亩土地调整为试验区,保护系数降低。油井占地近5000亩,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区内植被、天然柳林和天然柽柳林损失近1.5万亩。区内施工人员增多,人为干扰造成了保护区鸟类的觅食地和栖息地也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迁徙和越冬鸟类明显少于往年。 受经济利益驱动,保护区周边群众和外地客商在保护区海滩湿地开挖虾池,进行水产品养殖,天然湿地围垦面积达3724公顷,天然湿地减少率达到0.08%,破坏了鸟类的觅食地和栖息地。 黄河入海口于1997年改道后,黄河故道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由于海水上侵,近万亩的天然柽柳林因海水的侵袭而死去,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含盐量约为2-3‰,PH值呈弱碱性。 1.3陆地石油勘探开发区。 垦利县具有丰富的油气矿藏资源,是闻名中外的胜利油田腹地。境内有胜利、孤东、孤岛、东辛、现河和桩西六大采油厂,分布于全县7个乡镇。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于1963年,现境内共计勘探开发油水井7800余口,建设污水处理联合站27座,注水站27座。其中试点区域内有水井5062口,污水处理联合站13座,注水站19座。累计征用土地23.8万亩,租用土地资源面积2.42万亩。 人为生态破坏现状。胜利油田在近4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中因侵占农田、草地和发生漏油、排污事件等原因,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其中勘探开发永久性占用土地面积4510亩,原油污染事故平均每年发生280余起,土地污染面积年均达3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孤东、东辛、胜利三个矿区。其中试点区域年均发生原油污染事故200余起,污染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 1.4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区。山东省黄河三角洲下镇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全省最大的利用外资进行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项目区位于垦利县东部,西起辛河路,北到黄河大坝,南至东营区界,东接防潮大坝,总面积982.8平方公里。项目计划投资96355万元,其中利用日元贷款69.04亿日元(折合人民币46027万元)。该项目的实施期限为2000年下半年—2004年底。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为:水利工程、中低产田改造和荒碱地开发、草场封育改良、水产养殖、防护林建设和电力工程配套六大项。现有大型水库两座,设计库容6472万立方米。2002年末项目区耕地面积21567公顷,园地面积4702公顷,林地面积3284公顷,牧草地面积12902公顷,未利用土地面积18181公顷。项目区主要生态特点:一是水利条件差,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抵御旱涝灾害能力差,同时土壤返碱日益严重,造成以旱、涝、盐、碱、土壤瘠薄为主的大片中低产田。二是中低产田土壤表层含盐较高,一般在0、2-0、4%,危害作物生长,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三是土壤肥力较低,中低产田土壤有机质含量0、6-0、9%,碱解氮35-60ppm,速效磷5-10ppm,速效钾90-180ppm。 人为生态破坏现状。该项目对环境的直接污染除工程施工期间的机械尾气排放及废弃物外,几乎没有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项目在实施前期,环评专家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因素进行了充分的论证、评价,并提出了在建设期间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因此项目实施建设以来,水利、农业、林业、渔业等项目没有出现土地次生盐渍化,破坏土壤结构,生物多样性丧失,使用农药、化肥可能引起土壤板结和化肥、农药流失污染水体等潜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相反,项目的实施已带来的巨大生态环境效益完全符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项目开发区有张镇河、小岛河、永丰河和溢洪河四条主要河流;张镇河、小岛河无污水排入,主要是排涝功能;永丰河、溢洪河其水来源于城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农业灌溉用水和天然降水等四部分,年均污水排放量500万吨,溢洪河的主要污染源是垦利县石化有限责任公司、万得福大豆蛋白有限责任公司等的污水排入,永丰河主要污染源是城市生活污水和部分工业废水 。经水质监测评价表明:COD、BOD、氨氮等成为污染河流的主要污染物。 1.5近岸海域和浅海滩涂。垦利县海岸线总长达89.75公里,海域总面积达299万亩,滩涂面积50万亩,现海域生态建设开发11万亩,占海域面积的3.78%。2001年海域内建成2个渔业开发浅海贝类养殖生态保护区,面积占3.5万亩,主要用海类型为增养殖用海和养殖用海2类。现海域有鱼、虾、贝类20余种,特有鱼种以黄河刀鱼、中国对虾出名。 人为生态破坏状况。石油勘探开发、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是造成近岸海域和浅海滩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孤东油田陆源排污口4个,年排污水400万吨,主要污染物为COD、石油类。近年来由于浅海滩涂不断开采石油,27公里的海岸线已被油田占用,采油围海面积达16.2亩,在石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虽然达标排放,但因原油含水量大,外排污水量和污染物相应增大。另外由于一些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落地原油没能及时回收或回收不彻底,造成一部分油水混合物排入海内(丰水期比较突出),对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造成近岸海域和浅海滩涂生态环境资源破坏的另一个原因是工业企业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海以及人为滥捕滥挖造成了鱼、虾、贝类等资源的减少。其中黄河刀鱼现数量很少,带鱼现绝迹,黄姑鱼现已基本绝迹。 2、采取的主要措施及任务完成情况 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成立生态环境监察组织机构。垦利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任组长,县府办主任、环保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有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任成员的垦利县生态环监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了生态环境监察办公室。具体负责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审定工作计划和有关文件,统一监督检查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并将该项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环境目标责任制,与有关职能部门层层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以确保生态环监察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承担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的县环保局,工作有声有色。一是依据生态环境现状调研情况和垦利实际,组织编制了《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二是组织成立了由一把手任主任,分管局长任副主任,各股、站、室业务骨干人员参加的专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机构(综合协调组、档案资料组、现场执法组),负责试点工作的现场执法和生态监察资料的收集建档工作。按照责任分工,下达了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职责,组织编制了《垦利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监察管理措施》、《环境违法行为移交制度》和《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现场执法内容》。 三是聘请农业部生态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壬午、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仁卿等四位专家任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技术顾问,对开展试点工作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四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电子信箱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的生态保护意识。五是在四个试点区分别设立了大型生态环境监察宣传警示牌。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生态环境监察法律法规、现场执法理论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全体干部职工生态环境监察执法的工作能力和执法水平,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2.3根据试点的工作目标和现场执法内容要求,着重对试点区域内的40余家排污企业和3家涉油单位进行了分类排队,对自然保护区内红柳油田和新滩油田,陆地石油开发区的孤东油田、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区的协力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和近岸海域浅海滩涂区的兴海贝类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五个重点单位,每月进行一次监督检查,严厉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事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试点区内不允许一切有污染的项目建设。在具体工作中县环保局积极推行“三员”(环保监督员、驻厂员、信息员)制度和“三勤一灵(眼勤、腿勤、脑勤、耳灵)”的工作方法,出台《垦利县环保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建立了环境违法举报网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污染点多、线长、分布广,查处生态破坏事件任务重与执法人员少、执法不到位的矛盾。一年来通过联合执法,对试点区域内生产能力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8家企业统一进行了清理关停,拒批再生胶项目和废塑料炼油项目等7个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查处油区污染事故332起,治理油区污染,恢复生态原貌面积47万平方米,同期分别增长35%和200%,督查油田开发单位填平土油池1400余个,土地修复累计19300亩,恢复率达85%,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依法足额征收排污费145余万元,秸秆禁烧区全面实现秸秆禁烧。永丰河、溢洪河水质明显好于往年,各种污染物含量少于同期水平,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3、生态监察现场执法情况和效果 3.1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重点是加强对保护区石油勘探开发建设项目及其人为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生态资源行为的统一监督管理。监督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规划措施的落实,督促查处保护区人为生态破坏事件,依法取缔核心区的建设项目,严格管理缓冲区内石油开发和其他农业开发项目。具体监察内容:一是监督自然保护区对生态湿地恢复方案的落实;二是对鸟类觅食补给点的选址;三是对保护区内退耕还林、还草方案的落实;四是对自然保护区内石油勘探开发实行无污染作业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执法处理。 保护区管理部门把生态现场监察试点工作作为自然保护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制定措施,做好防火工作,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专业队伍,加强巡逻,防止一切捕杀、采集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活动。借助2002年国家对黄河实施调水调沙实验对自然保护区淡水湿地和浅海滩涂生态保护的有利条件和国家批准实施速生林建设工程的有利时机,筹资1078万元实施了湿地生态恢复工程,经过一年的努力,4238公顷的湿地已全部恢复了原貌;为了适应鸟类种群数量增加的需要,保护区管理局在保护区设立了两处鸟类食物补给区,面积达1000公顷,年底将再兴建两处和一个鸟类救护中心。同时垦利县的33万亩刺槐林、柽柳林被列为国家级公益林。这一举措为黄河三角洲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 3.2陆地石油勘探开发区。重点是监督检查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在防治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中所采取的《十大无污染作业法》、《快速带压堵漏法》、《油泥沙分离技术》等先进污染治理技术的使用与推广;监督检查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执行“三同时”、限期治理、污染防治措施运行和排污收费等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加大对四处陆源排污口的现场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超标排放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对无防渗、防漏、防水措施及无专设堆放场所,堆放泥浆、岩屑等废弃物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查处;调查处理因作业、开喷、管线穿孔和其他突发性事件等引起的原油泄漏,油水混合物污染地面、水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污染事故,监督检查勘探开发土地恢复措施的落实。 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单位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己任,围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方案要求,调整工作思路,转变管理理念,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在环保部门的监督指导下,积极研制推广《生态钻井管理办法》、《ABC管理法》、《十大无污染作业法》、《快速带压堵漏技术》和《油泥沙分离技术》等污染治理工艺技术,加强防治污染设施的管理,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1)实行滚动式开发,将油田占用土地面积缩小至最低程度,油田设施和作业开发占用土地面积将由人工绿化加以补偿,油田生产进入稳定阶段,密集的道路两旁已由紫穗槐、柽柳等绿化成荫,绿化覆盖率已达30-50%。(2)建立油田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设,将污染负荷降到最低限度。日前在试点区内油田无污染作业率已达到98.5%,采油污水回注利用率已达到98%,落地原油回收率达到98.5%,炼化污水外排达标率达到98%,钻井污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5%,并加强大罐轻烃回收,逐步消灭井喷等重大事故,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以确保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3)在湿地进行油田作业,采取丛式井、打斜井等技术,集中管理,尽量减少占用湿地面积;在候鸟迁徙期、产卵孵化期降低作业噪声,机械设备建成绿化工程,保护鸟类的正常栖息和繁殖,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3.3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区。重点是围绕生态示范园区组织实施的生态种植业开发工程、生态水流域开发工程、生态渔业工程、生态畜牧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和绿色产业开发工程等六大生态建设工程体系,开展对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监督检查,农业部门配合试点工作进行执法宣传11次,查处伪劣农药3个品种、20件,发放明白纸1000余份;加大对秸秆、落叶、露天焚烧行为的查处力度,散发通知200余份,巡查5次,协助有关部门搞好秸秆综合利用的引导和服务工作,秸杆还田15万亩;监督管理生态示范园区使用农药、化肥、农膜造成污染的生态安全,加强对工业“三废”、生活污水不符合国家标准直接向农田、林地、渔业水域或灌溉渠道排放的现场执法查处,参与农业环境污染事故的查处,做好调查取证,协同有关部门做好事故处理工作,依法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永镇水库衬砌防渗工程的监督检查,杜绝违规施工;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察。 在项目区内,我们围绕生态种植业开发工程、水流域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渔业工程、生态畜牧业工程,生态林业工程和绿色产业开发六大工程,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现已规划建设50万亩优良果品、黄河口毛蟹、生态公益林、黄河口大米、莲藕、芦竹和苜蓿等生态建设示范基地。同时,垦利县大力开发荒碱地3万亩,变脆弱性生态资源为经济性生态优势,通过禁牧育草,人工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养殖;实施引蓄水工程,修造大中型水库2座,库容量为6382万立方米,改造中低田4万亩。经过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土壤肥力的有机质、氮、磷、钾含量由原来的0.81%,42ppm、4ppm和50ppm增加到现在的1.2%、60ppm、20ppm和80ppm,农药总用量131.7吨,比2001年降低了22.5吨,化肥总用量4488吨,比2001年降低了37吨。项目区河流水质基本达到三类水质标准,与开发建设前相比有所改善。目前,黄河口毛蟹、黄河口蜜桃和黄河口大米已经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可委员会审查认证,已获准使用国家无公害标志,成为垦利县绿色产品的先驱者。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农作物产量由2000年的平均单产2059公斤/公顷提高到2823公斤/公顷,增加37.1%,农民人均总收入由2394元增加到2731元,广大农民实现了由生态脱贫到生态致富的历史性跨跃。 3.4近岸海域和浅海滩涂。重点是加强对海岸各类建设工程、资源开发和其他工程项目的生态监察:即对近岸涉海工程项目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防治污染设施建设和设施运行情况进行执法检查,防止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加大对陆源直排污染物的监察,制止严重污染海洋生态环境的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对沿海企业污染源和污水排海工程的监督检查。查处向海洋违章排污,超标排污或在岸滩弃置、堆放、处理尾矿、矿渣等固体废物的行为。加强对围海、渔业开发和浅海滩涂开发工程保护生态资源的监督检查,重点对2000公顷浅海滩涂功能保护区和1.12万公顷贝类养护区的生态建设加强监管,指导协调监管海洋渔业行政部门,依法查处涉海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 海洋渔业管理部门按照生态监察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指定了《垦利县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和《垦利县海洋与渔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坚持以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和繁荣海域经济为中心,整顿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海域申请审批和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全县共29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使用登记,使用登记率达到了100%,确权海域面积达11万亩。开发项目本着绿色、生态、优质、高产、高效的原则,将3万亩浅海滩涂确立为生态功能保护区,今后二年力争增加浅海滩涂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7万亩,逐步将垦利县近岸浅海滩涂建成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带,为保护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维护海域生态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4、在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中的几点体会 4.1强化组织领导是推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可靠保证.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组织成立了县生态环境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试点工作的文件、计划和各职能部门调度工作,督导试点工作进展;县环保局领导班子始终把环境监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每月月初,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结合实际聘请专家作为技术顾问,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做到从思想认识、工作计划、工作措施、工作制度等各方面到位。工作过程中,局领导总是把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经常听取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汇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形势下,生态环境监察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两个服务”观念,充分履行环境监察职能,努力探索新思路、新对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监察工作。 4.2部门联动、齐抓共管是生态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实施的关键。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在环保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如果没有一支素质强硬的监察队伍,以及各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联合执法和齐抓共管,如此繁重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是难以顺利实施。为此,环保局在领导精力上向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倾斜,主要领导基本上拿出50%的时间和精力、分管局长80%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上。为了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又在全局抽调精兵强将13人,组成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办公室,下设现场执法、综合协调、档案管理三个工作组,组长均有副局长担任。各联动部门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制定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实施方案和管理措施。为了加大环境执法监察的力度,坚持周一例会制度,及时调度环境监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统一监督作用,采取联合执法措施,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4.3健全机制、落实环保行政执法是生态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细致性的特点。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就很难取得明显的成效。试点工作开展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促进了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开展。一是实行“三员制”。从2001年开始,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实行“环保执法监督员、重点污染企业驻厂员、环境污染事故举报信息员”的“三员”制度,从乡镇、县直部门和油田单位聘请了热心环保事业、责任心强的环保执法监督员32名;从局里挑选了素质高、业务精的重点污染企业驻厂员10名;从社会各个方面聘请了环境污染事故举报信息员38名;既加大了对环境执法的监督和管理,又弥补了环保执法监察人员的不足,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仅2002年通过环境污染事故举报信息员举报,查处的油田污染事故就达160多起,污染面积达30万平方米。这样既防止了污染事故的漏查漏报现象,又提高了环境监察的工作效率。二是发挥环境举报热线12369的作用。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开通了12369环境举报热线之后,我们制定了严格的值班制度和建立了“环保刑警队”。除从办公室、综合股明确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外,又不惜年投入万元从社会上聘请了两名业余值班人员。做到人员到岗到位,不能出现缺岗断档。明确一名副局长和监察、监测、综合股有关人员组成环境执法“环境刑警队”,一旦接到举报,这支“环境刑警队”就能快速行动、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0多起。三是执行《环保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我县《环保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出台以后,我们在大力宣传、培养骨干的基础上,重奖举报有功人员,仅去年举报奖励就达3万多元。充分调动广大公民参与环保工作积极性,极大的提高了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四是严查环境违法行动。我们结合全国严查行动,按照市局的统一要求,集中优势兵力,开展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的专项行动。局长坐阵、分管局长带队,一线指挥,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两个检查组,在全县两片展开拉网式检查,对偷排偷放、超标排污和不履行环保审批手续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2002年的严查是我县有环保史以来声势最大、处罚最严、效果最好的一次。通过严查,有效地遏制了污染反弹的势头,促进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 4.4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是生态环境监察工作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我县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务实求效的方针,把追求“营造强劲的舆论氛围,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意识支持”作为主题,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宣传工作,积极抢占环保“前沿阵地”。为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每年开展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的宣传活动。今年投入2万元制作了3块环境保护宣传牌,警示人们加强环境保护,公众的生态环境监察意识明显增强;县环保局与县广播电视局联合在县电视台开办了《绿色家园》栏目,全年播放《世纪的钟声》环保宣传片,给群众敲响了警钟;县实验中学组织中学生开展了“保护母亲河”和植树造林活动,增强了中学生保护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自觉性;在中小学开展了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环境优美村活动,全县上下形成创建优美生存环境的浓厚氛围。通过一系列环境监察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环境监察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强劲的基础,促进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5生态工程建设是生态环境监察的有效载体。生态环境监察对象为一切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开发活动及其他人为破坏活动。而生态工程建设则是生态环境监察这一具体行为发生的有效载体,环境监察的具体成效往往也是通过生态工程建设体现出来的。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保证生态环境建设长足发展”的目标,垦利县农牧渔综合开发生态监察主要围绕“六大工程”开展。一是生态种植业开发工程,规划建设了10万亩优质果品示范园,主要栽培品种以冬枣、蜜桃、杏为主。二是水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规划建设了永镇和胜利两个高标准水库.三是生态渔业工程,规划建设了10万亩的生态渔业示范园,成方成片的虾蟹池,红顶白壁的看护房,成为难得一见的人文景观。四是生态畜牧业工程,建设了奶牛规模化养殖场,在黄河口南岸种植苜蓿8万亩,建设15条牧草加工包装生产线,与相应的胚胎移植中心、种牛繁育基地等产业化生产基地。五是绿色产品开发工程,生产的黄河口大米、黄河口白莲藕远近闻名。六是生态林业工程,建设了万亩生态林示范园,主要包括黄河南岸5.8万亩的柽柳林、3.2万亩速生林,还有黄河北岸的8.4万亩人工刺槐林、2万亩自然柳林、1.7万亩柽柳林。在这“六大工程”体系中,开展对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执行环境监察报告制度。 二○○三年十一月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