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政务微博政务微信“12369”网络举报平台 WAP版 网站地图
单位职责 领导简介
机关处室 直属单位
联系方式
公开指南 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开年报
政府文件 申请反馈
办理指南 在线申报
在线查询 公示中心
下载中心 在线咨询
网上调查 民意征集
在线访谈 您的建议
曝光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监察 > 生态监察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04-05-18      来源:     作者:

     生态环境监察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原有环境监察工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为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高环境监察队伍的执法能力,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达到生态环境监察一出经验,二出效益的目的,切实改善垦利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特制定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一、垦利县区域分析评价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处黄河最下游。地理坐标:东经118°15´-119°10´,北纬37°24´-37°59´。县域呈西南、东北走向,东西长85Km,南北宽60Km,县属土地总面积1926.4平方公里,东濒渤海,海岸线长57.14Km。西、北与利津县隔河相望,南接东营市东营区,东北部与东营市河口区毗邻,行政辖区总土地面积2203.07平方公里,垦利县辖5个镇、两个乡、两个办事处、1个社区管委会、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农、林场各一处、胜利油田和济南军区生产基地的一部分,2002年全县总人口达21.14万人。
(一)社会经济基础
1、社会发展概况
2002年末,全县总人口21.14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15‰。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22亿元,比上年增长53.4% ,财政总收入2.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34%;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121.3Km;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61.3万元;各项存款余额37.9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1.03亿元;全县合同利用外资1034万美元,实际利用1016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863万美元。
2、经济发展概况
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5.17亿元、14.82亿元、5.7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13.2%、19.4%、15.2%。三次产业结构由31:48:21调整到20:58: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7.5%。
工业200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43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完成工业增加值8.03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全县限额企业实现增加值11.8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农业2002年,粮食总产量109957吨,蔬菜总产100318吨,水果总产量5697吨,棉花总产量5257吨,完成造林面积1750公顷,森林覆盖率10.0%,畜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向规模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63万吨,牲畜存栏量371.4万多只,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27047公顷,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87万吨,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所提高,村村通公路、通电、通客车、通自来水工程已经完成,全县拥有农贸批发交易市场47处。
(二)生态环境和资源现状
该部分建议增加大气、水环境污染及质量状况的总体评价?  
1、水资源
水资源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自然降雨,多年平均降雨量555mm,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1.25亿立方米;二是黄河水源,黄河是垦利县唯一的客水资源,黄河平均径流量为275.24亿立方米;二者合计垦利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76.49亿立方米。垦利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土体中不同程度地含有盐分,浅层地下水均属高矿化度盐水,在现阶段无法使用;由于地下水的闲置、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以及居民、工业大量用水,供水已成为重要问题。
2、土地资源
全县现有土地面积2654340.4亩,其中耕地面积439314亩,占13.97%,园地面积1097.3亩,占0.04%,林地面积118879.1亩,占3.78%,牧草地面积294342.1亩,占9.36%,居民及工矿用地94824亩,占3.01%,交通用地面积24173.6亩,占0.77%,尚未利用的面积667022.4亩,占21.12%,主要为荒草地和盐碱地。
全县土地分为6等11级:二等地面积36171.4亩,占1.15%,该级地土体构型为厚沙腰,地形较高,土壤较肥沃,保肥保水能力较强,是全县最好的土地,适种小麦、玉米和棉花。三等地面积468653.4亩,占14.9%,土质沙性大,保肥保水性差,有轻度或中度盐渍化,是花生、地瓜轮作区。四等地面积1085137.1,占34.5%,地力瘠薄,质地结构差,沙土层厚,有中度以上盐渍化,适用于林、牧生产。五等地面积537850.6亩,占17.10%,全系盐化潮土,盐渍化较重,不适于农业,但可发展林、牧业。六等地面积122353.1亩,占3.89%,经黄河灌淤、洗盐压盐后,可种牧草、绿肥植物发展畜牧业。七等地面积895159.5亩,占28.46%,全系滨海滩地盐土,大部分难以改良。
3、生物资源
垦利县生物资源种类较多,野生植物资源面积大,海产品种繁多。
(1)植物多样性
按植物分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高粱、大豆、水稻等12种;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麻类、桑等10种;油料作物花生、芝麻、蓖麻、葵花4种;蔬菜类主要有白菜、大萝卜等25种;中草药主要有冬花、金银花、枸杞、甘草等25种;林木主要有刺槐、小叶杨、枰柳、毛白杨等55种;果木主要有桃、苹果等。
已采到的野生植物有24科93种,主要有黄蒿、茵陈、管花、苜蓿、野绿豆、牛筋草、鹅冠草、地肤、藜、扁蓄、益母草、罗布麻和海洋藻类等,贮量最多的是芦苇、蒲草、白茅、黄蓿菜等;
(2)动物多样性
地处黄河入海口,海淡水交融,浮游生物多,饵料充足,有“百鱼之乡”之称。水生生物有鱼、虾、蟹、贝、蛤等;近海鱼类有梭鱼、鲈鱼等22种,虾主要有毛虾、东方对虾、脊尾白虾等,蟹有三疣梭子蟹、中华绒螯蟹、日本大眼蟹等,贝类有文蛤、白蛤等;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主要有:虾蟹类有东方大对虾、毛虾、脊尾白虾、天津厚蟹、三疣梭子蟹、日本大眼蟹、海马、枪乌贼等;鱼类有黄鱼、青鳞鱼、黄鲫、小带鱼、河豚鱼等20多种。
淡水鱼虾类:经济价值较高的有鲤鱼、鲫鱼、黄河刀鱼、白鲢、青虾、毛螃蟹,其中黄河鲤鱼和黄河刀鱼堪称垦利特产。
陆生动物:野生动物共有70科200多种,主要有野兔、狐、刺猬、伏翼、青蛙、蟾蜍、蜥蜴、大天鹅、杜鹃、猫头鹰、鹌鹑、乌鸦、家燕、喜鹊、蝴蝶、蜜蜂等。驯养动物较多,主要有牛、马、羊、鸡、鸭、鹅等。
4、旅游资源
全县地貌多样,气候宜人,交通方便,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拥有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地球暖湿带地区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湿地中生长着无数在别的地区难以见到的各种植被,栖息着在新生地上的各种野生动物。这里沃土百里、众草聚生、野香四溢,飞禽走兽种类繁多,四季各异,海滩宽阔,鱼虾繁多,蟹蛤云集。暮秋时节,成千上万的丹顶鹤、白头鹤、金雕、白天鹅、鸳鸯等百余种珍惜鸟类翔集其间,使垦利县成了鸟的世界。此外,20万亩槐林,万亩柳林,数十万亩芦苇荡和国家森林公园亦野趣天成,构成了黄河口“野、奇、新、美”的独特景观。
特色农业园区   全县颇具观光价值的特色农业区8处:万亩莲藕示范园、万亩河蟹园、万亩蜜桃园、生态渔业高科技示范园、万亩优质苜蓿基地、蔬菜、花卉高科技样板园以及黄河林场。
入海口黄河横穿境内,从这里入海,海水与淡水的交融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5、油气资源
该县具有丰富的油气矿藏资源,石油地质储量达18.72亿吨,是闻名中外的胜利油田腹地。境内有胜利、孤东、孤岛、东辛、现河和桩西六大采油厂,分布于全县7个乡镇。胜利油田勘探开发建设于1963年,现境内共计勘探开发油水井7800余口,建设污水处理联合站27座,注水站27座。其中试点区域内油水井5062口,污水处理联合站13座,注水站19座。累计征用土地23.8万亩,租用土地资源面积2.42万亩。
(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加:水、气、渣污染问题及来源?
1、水资源匮乏,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垦利县水资源主要来自自然降雨和黄河水源两部分。每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276.49亿立方米,若单从数字上看,垦利县水资源并不短缺。但近几年来,黄河断流日益频繁,黄河水量逐年减少,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同时垦利县地处黄河三角洲,土体中不同程度地含有盐分,浅层地下水均属高矿化度盐水,在现阶段无法使用;水资源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以及居民、工业大量用水,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多,供求矛盾将越加突出。
2、土壤盐渍化,生态系统脆弱。垦利县虽然土地面积辽阔,但由于成陆时间较晚,生态平衡最脆弱、最不稳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且土壤肥力较差。受水土流失、盐碱化和潮汐影响,耕地退化现象严重,土地质量较低,生态脆弱,土地垦殖率低,无法用于耕种,耕地的总体水平在降低。
3、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由于滥垦、滥牧、滥伐、滥捕和陡坡垦田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资源;再加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水、气、渣污染,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削弱了生态系统对经济体系的服务功能。
二、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基础
概括介绍政府的重视,环保统一监督协调能力加强,以及首批列入省生态监察试点?
(一)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管理得到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设立,以保护黄河湿地生态和珍稀、濒危鸟类为重点。垦利县作为保护区分布的主体,其境内保护区面积达10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597平方公里、潮间带230平方公里、低潮带(-3米)218平方公里。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527种,其中陆生动物303种、脊椎动物20种、鸟类268种,包括丹顶鹤、大天鹅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有各类野生植物56科、180属、293种,森林覆盖率达20%,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大豆的集中分布面积为0.8公顷。2002年实施了生态恢复工程,设立了鸟类食物补给区,确立了国家级公益林33万亩。
(二)陆地石油勘探开发环保工作卓有成效。石油勘探开发部门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积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发与治理并举”的工作方针,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己任,调整工作思路,转变管理理念,加大环境管理力度,积极推广《生态钻井管理办法》、《ABC管理法》、《十大无污染作业法》、《快速带压堵漏技术》和《油泥沙分离技术》等污染治理技术,加强污染防治设施的管理,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近年来,污水回注率达100%,胜利采油厂和孤东采油厂先后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企业。
(三)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成效显著。《东营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规划》已通过了国家级论证,黄河三角洲不仅是国家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区,也是我省重点开发区域。近年来,垦利县大搞封滩育草、植树造林,大力发展生态农(渔)业,全县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该县建立了一个面积2000公顷的浅海滩涂生态功能保护区。贝类养护面积发展到1.13万公顷;下镇农业开发建设项目已开发万亩桃园、万亩冬枣、万亩苜蓿、万亩河蟹;“黄河口大米”、“黄河口白莲藕”、优质果蔬等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发展也很快。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正向立体生态循环方向发展。近年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1000万立方米以上中型水库3座,100万立方米以上1000万立方米以下小型水库12座,年蓄水能力1.97亿立方米,解决了项目区内的饮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采用边坡砼板衬砌和垂直铺塑防渗设计先进技术,完成了永镇水库和胜利水库的扩建工程,使原项目区内蓄水工程标准低、科技含量低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实施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工程,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0万亩,荒碱地开发7万亩,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1万公顷,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保护有了良好开端。近年来垦利县以《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为指导,结合海上垦利的建设,制定了《垦利县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和《垦利县海洋与渔业第十个五年计划》,坚持以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和繁荣海域经济为中心,整顿规范海域使用秩序,严格海域申请审批和海域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将3万亩浅海滩涂确立为生态功能保护区,今后二年力争增加浅海滩涂生态功能保护区7万亩,逐步将垦利县近岸浅海滩涂建成海洋生态功能保护带,以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一控双达标” 工作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开展“一控双达标”工作,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为100%(此句与一(三)中的污染严重不一致?。通过推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行“环保一票否决权”、“环保第一审批权”,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做到进一步落实。
(六)“双创”工作卓有成效。按照市“双创”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垦利县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施方案》和《工作运行表》,对签订的“双创”9项责任指标分解到各乡镇、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开展了环境卫生突击日、环境保护环保专项行动等活动,配合市局完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建立和完善“双创”责任书档案17宗,对污染源治污设施运转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并对责任指标不定期进行调度,确保按时完成了责任目标任务。
(七)环境监察队伍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垦利县作为首批省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县,自2002年9月开展工作以来,突出自然保护、石油勘探、农牧渔业开发建设和浅海滩涂生态环境监察四项重点,加大了现场生态监察执法力度,取得了一些经验,建立了一支以监察大队为主体,其他科室人员参加的13人的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具备了开展生态环境监察的能力。垦利县环境监察大队现有监察人员7人。通过标准化建设,县监察队伍都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公、交通、通讯和取证能力,在具体工作中积极推行“三员”(环保监督员、驻厂员、信息员)制度和“三勤一灵(眼勤、腿勤、脑勤、耳灵)”的工作方法,出台了《垦利县环保违法行为举报奖励暂行办法》,建立了环违法举报网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解决了污染点多、线长、分布广,查处生态破坏事件任务重与执法人员少、执法不到位的矛盾,为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生态试点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指标要求
(一)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的指导思想(要与本地的生态保护目标、建设内容相结合,充分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能。?)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山东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计划纲要》的各项原则,以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执法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为突破口,以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增长为目的,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紧紧围绕重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分步推进,加强监管,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垦利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原则
1、突出重点。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在重点区域,重点生态环境管理类型上抓出成效。
2、分步推进。根据现有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环境监察的工作基础,选准突破口,逐步拓展工作空间。
3、讲求实效。针对垦利县生态环境存在突出问题和环境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严厉查处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案件,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好转。
(三)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时限及地域
试点时间:2003年4月至2005年6月
地域范围:垦利县境内
(四)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目标
1、通过试点建立健全一套适合地域特色的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基本框架,初步探索出生态环境监察的途径和方法。
2、加强对各类开发项目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监查,建立生态环境监察报告制度,重点项目环保验收时出具生态环境监察报告。
3、炼就建设一支过硬的生态环境监察执法队伍。
4、结合当地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事件,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5、加强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标准化建设,强化执法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水平。
(五)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具体指标要求
加:保护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特别是饮用水资源,保障饮用水达标指标。?
1、督促查处自然保护区的人为破坏事件,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依法取缔核心区内的开发建设项目,逐步减少缓冲区内石油勘探开发和对生态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
2、石油勘探开发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转率达到100%,土地生态恢复率达到80%以上,排污收费足额到位。
3、农牧渔业生产基地开发符合生态功能区划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达到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面开征排污费。
4、重点海洋直排污染源的排污口均设立标志牌,各类沿海开发建设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率达到100%,滩涂资源和贝类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四、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内容和执法重点
(一)监察内容(建议加地表水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地保护)?
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监察
    以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为重点,加强对保护区内石油勘探开发、农牧渔开发、餐饮馆舍等开发建设项目及其他各类人为活动的监督执法;在保护区核心区内不得新上任何生产设施和开发建设项目,已有的要依法取缔;在缓冲区内现有的石油勘探开发应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防止环境污染,逐步取消其它农牧渔开发建设项目;在保护区内未经环境影响评价,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或扩大土地使用面积;严禁在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或燃烧秸秆枝叶等活动。
2.陆地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监察
监督检查陆地石油勘探开发中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的情况,防止泥浆、岩屑、污油渗漏、溢流,足额征收排污费;监督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
3.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生态环境监察
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在居民生活区、饮用水源地新上养殖场,加大对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物排放的现场检查力度,搞好养殖场污染治理和粪便综合利用,开展排污收费工作;加强对交通干线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的监督检查,防止大气环境污染,加强对农药、农膜、化肥使用的监管。
4.近岸海域和浅海滩涂的生态环境监察
加强向海洋直排污染源的监督检查,搞好排污口规范化整治,确保达标排放。对违章排污、超标排污或在岸滩弃置、堆放、处理尾矿、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处理;加强各类围海工程、渔业工程和浅海滩涂开发工程,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监督检查;加强对2000公顷浅海滩涂生态功能保护区和1.13万公顷贝类养护区的监督检查。
(二)生态环境监察重点对象和区域
1、对象(应是产生污染,破坏生态的污染源或企业,一般不包括政府管理机构,而要与农、林、海洋等部门联合协调,加强管理。?)
(1)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
(2)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孤岛采油厂;
(3)农牧渔综合开发管理部门;
(4)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
(5)林业、土地、畜牧等管理部门。
2、区域(是否仍按保护区、农业开发区、近岸海域等四个类型划分?)另外,要注意附重点区域、监察对象图)
(1)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2)垦利镇、永安镇、黄河口镇、西宋乡等重点乡镇辖区和黄河入海口近岸海域、滩涂。
(三)生态环境监察形式及执法频次(此部分化归三(五),单列一条更合适?)
1、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现场监察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2、陆地石油勘探开发区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一次;
3、农牧渔综合开发建设项目的现场监察每月不少于一次;
4、近岸海域和浅海滩涂开发建设项目现场监察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四)生态环境监察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5、《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条例》;
16、《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
17、《山东省陆上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条例》。
五、生态环境监察试点组织管理及制度建立
(一)组织实施机构及职责(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发挥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职责,环保局和各有关部门分工要具体,实行责任制,落实定期检查、会商制度,以增加其可操作性。)?
成立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审定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计划和有关文件、监督有关部门的工作。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阎继方  垦利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副组长:候永强  垦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
        程合英  垦利县环境保护局局长
成员:杨广岭  垦利县发展计划局局长
      张增新  垦利县农业局局长
      李培亭  垦利县经贸局局长
      宋建明  垦利县建设局局长
      刘国庆  垦利县国土资源局局长
      孙荣文  垦利县林业局局长
      李金河  垦利县水务局局长
      孙学田  垦利县畜牧局局长
      耿民喜  垦利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朱海涛  垦利县广电局局长
      史传国  垦利县大汶流草场场长
      杨子旺  垦利县孤岛林场场长
      王荣杰  垦利县环保局副局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垦利县环保局,县环保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在山东省环境监察总队和东营市环境监察支队的具体业务指导下,贯彻落实领导小组决定的事项,负责日常工作,拟定有关文件和工作计划,按上级要求汇报试点执行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建立以环保局局长为总负责人、以县监察大队为主体、各有关科室参加的生态环境监察执法队伍,负责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现场执法活动。特聘请农业部环境监测科学研究所生态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壬午,山东大学生命科学院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仁卿,山东省环境监察总队高级工程师王安岳、生态科科长齐鑫山四位专家任垦利县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技术顾问,对开展试点工作及时进行技术指导。
(二)监督与管理
1.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将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纳入政府任期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作为考核各有关单位和乡镇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抓好落实,制定阶段目标和相应的奖惩办法,定期检查总结。
2.实行报告制度。试点期间,实行半年简报和年报制度,向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汇报工作进展,;试点期满试点验收报告。
3.实行行政执法监督。邀请人大代表对生态环境监察工作进行监督,并将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纳入人大环保行政执法检查范畴。
六、试点实施步骤
(一)准备、发动阶段(2003年4月—2003年9月) 组织开展生态环境和人为生态破坏状况调查工作,编报试点实施方案,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分解落实试点任务,下发文件,召开会议部署试点工作。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3年9月—2005年3月)按照试点实施方案要求全面开展试点工作,按时向省局和市局上报半年工作简报和年终工作总结报告,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加以推广。
(三)总结验收阶段(2005年4月-2005年6月)试点期满,提交试点工作总结报告,由省组织初步验收,验收合格,申请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
七、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把落实全县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作为一件大事,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把生态环境监察纳入环境目标责任制,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定期检查,向社会公布。建立生态环境监察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二)抓好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各级领导的环保意识,及时发现和总结生态保护中的先进经验和典型,对有法不依,造成破坏生态环境的案件,必须严肃处理,公开曝光。建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对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予以宣传,以提高全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确保人与资源和谐的发展理念。
(三)加强环保法制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监察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督管理,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把经常性的行政执法监督和生态环境监察有机结合起来,配合司法机关打击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坚决制止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发生。从执法目标任务、执法内容、执法主体、执法责任、保障措施等方面,全面规范执法行为,并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执法程序。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监察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的规范化建设,坚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建设。设置负责生态环境监察的专职人员,组织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提高环境监察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大生态环境监察工作的资金投入,提高监察队伍的装备水平和能力建设,促进环境监察队伍的现代化建设。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365bet游戏网站 联系电话:0531-86106112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3377号,邮编:250101

网站管理:山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

Copyright 2012 sdein.gov.cn 鲁ICP备:0904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