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深刻领会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根据个人近期学习情况,结合泰安实际,谈三点体会。
一、提高站位,深刻领会把握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标志着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可以说是达到了五个“前所未有”: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对雾霾、对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比如中央环保督察全覆盖、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问题的问责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有关重要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多达300余次。比如,“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习式生态词汇”被广为传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山论”进行了深入分析等等,这些讲话、论述和批示指示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充分肯定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新思想方面,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重要内容,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重要论断。新要求方面,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新目标方面,提出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也是十九大确定的“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三大攻坚战之一);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新部署方面,提出要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这些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是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二、求真务实,全面分析泰安市生态环保工作的基本情况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近年来,在省环保厅、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着力加强生态环保。特别是2017年,以中央、省环保督察为契机,加大环保突出问题整治攻坚力度,全力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泰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首先是经历了中央和省环保督察的大考。中央环保督察组转办我市的313个案件、省督察转办的121个案件已全部办结。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全市共约谈286人,问责90人,刑事拘留6人,行政拘留4人。针对省环保督察发现的问题,我市共问责116人次。
以环保督察为契机,深入开展突出问题攻坚整治。全市共关停“散乱污”企业6809家,淘汰燃煤小锅炉2820台,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6292户;全市100家山石开采企业按照“先停产,再整治”的原则,全部予以停产,待有关部门联合验收后方可恢复生产。
经过努力,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今年前11个月,泰安大气中SO2平均改善33.3%,PM2.5平均改善了11.5%,PM10平均改善8.1%,蓝天白云天数达到了226天,同比增加14天,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居我省内陆城市首位。大汶河、东平湖的COD、氨氮分别为15.3mg/L、0.2mg/L、和17.0mg/L、0.08mg/L,稳定达到南水北调水质要求。
在看到成绩与进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生态环境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短板。一方面,全市环境质量还不能全面达标,环境空气质量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离人民群众需求和期待还有较大差距。广大市民从“盼温饱”到 “盼环保”,从 “求生存”到“求生态”,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污染治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但目前对环保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还存在不足。
三、坚定目标,认真谋划美丽生态泰安建设
生态环境一直是泰安引以为豪的优势之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泰安生态文明建设。前段时间,省委刘家义书记、李群常务副省长先后赴泰安进行调研,对泰安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殷切希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全省唯一上报项目,已经被国家批准为第二批试点工程,总投资290亿元。11月21日,省政府专门召开了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座谈会,近日,省政府调研组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专题调研。省里对泰安的总体定位是,把泰安建设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山水林田湖城综合治理样板区、绿色经济发展示范区,使泰安成为全省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高地和样板。
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优化,生态文明重大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年均浓度达到46微克/立方米左右。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50%以上。
到2035年,国土空间和生态格局持续优化,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文明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生态文化日益深厚,生态文明社会风尚全面形成。空气质量全面达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PM2.5年均浓度降至35微克/立方米。省控及以上重点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大幅提高。
到2050年,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确保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市。
具体到2018年的全市环保工作,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开展“三大行动”,强化“六项措施”。“一个目标”,就是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保持在全省前列。大气方面,PM2.5同比改善4%,PM10同比改善5%,SO2、NO2同比持续改善,蓝天白云天数继续增加。水环境质稳步向好,省控以上重点河流水质优良比例超过66%,6个省控以上考核断面稳定达到Ⅲ类水标准, 18个市控考核断面水持达到市考核要求。土壤污染底数进一步查清,全市受污染土壤安全利用和治理修复工作稳步推进。
“三大行动”,就是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净地行动,开展环保攻坚。“六项措施”,一是抓学习,提升政治站位,增强行动自觉,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行动。二是抓攻坚,解决突出问题,补齐生态环保短板。开展新一轮的环保突出问题攻坚行动,对“散乱污”“小锅炉”“山石开采”“畜禽养殖厂”等清理整顿开展“回头看”,严格执法监管,防止死灰复燃。三是抓创新,提高工作水平,打造环保亮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监管手段等,用好互联网、大数据,在线监控,移动式尾气监测装备等,进一步提升环保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四是抓机制,形成监管合力,长效推进环保工作。总结建立环保督察中形成的通报、督办、约谈、问责等一系列管用的制度,制定落实大气、水生态考核补偿办法,促进各级党委政府落实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进一步调动各方治污积极性。五是抓队伍,发挥垂管优势,提升素质能力,努力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环保队伍。六是抓宣传,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以及“六五”环境日宣传、环保“十进”等活动,讲好生态故事,培树环保典型,建立绿色导向,努力形成领导关心支持、部门齐抓共管、企业自觉治污、市民踊跃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