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政务微博政务微信“12369”网络举报平台 WAP版 网站地图
单位职责 领导简介
机关处室 直属单位
联系方式
公开指南 公开目录
依申请公开 公开年报
政府文件 申请反馈
办理指南 在线申报
在线查询 公示中心
下载中心 在线咨询
网上调查 民意征集
在线访谈 您的建议
曝光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学习贯彻十九大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专题学习交流:做好生态环保工作建设美丽幸福聊城
发布日期:2017-12-28      来源:     作者:聊城市环境保护局党组书记、局长 金同元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特别是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对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十九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作为环保人,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一、要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指导地位 

  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过去“盼温饱”“求生存”,现在“盼环保”“求生态”。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过去五年,全体环保人砥砺前行,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本在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科学指引。实践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具有强大真理魅力和实践威力,必将引领我们夺取新时代环保事业新的伟大胜利。 

  二、要紧盯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系列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新起点新考验,报告指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战略安排:到2020年,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最振奋人心的新目标使命,也是最催人奋进的行动号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关乎民族长远未来,全体环保人应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和全国人民的厚望,永远秉持初心,不懈奋进。 

  三、要坚决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力军,环保部门责无旁贷,要争当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急先锋。 

  一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由于历史原因,聊城市产业机构偏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较大,污染物排放量较高,推进绿色发展,推动形成环保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结构,对聊城来讲非常重要。要以环境保护为抓手,全面优化产业布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企业行业自律机制,鼓励公众主动参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模式。要充分发挥环评的“控制闸”作用,严格环境准入,把“两高一资”建设项目和产能过剩项目挡在门外,为生态环保产业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发挥环保监管的“高压线”作用,完善环境标准,严格环境执法,以环保倒逼机制推动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建立健全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腾笼换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活动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和总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培育市场有效需求,强化创新驱动战略,拉动绿色投资和消费,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极。 

  二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打赢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国家“气十条”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严格落实工业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进一步提高雾霾天气预报预警发布能力,减少重污染天气,实现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开展亲水行动,按照国家“水十条”及《山东省贯彻<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要求,积极开展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重点河流水污染防治,严格入河排污管理,结合“河长制”实施,推动由点源治污向河道治污转变,确保我市水资源“留得住、活起来、循环用”,巩固提高水环境质量。扎实推进净土行动,抓好国家“土十条”及《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开展土壤修复试点工作,保障群众“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安全。全面整治农村环境,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化肥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监管,严防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解决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推动“一证式”监管,强化排污者责任。切实落实《聊城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试行)》,适时启动环保约谈和问责。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三是加大生态系统监管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按照“以河代库、以堤代路、沿岸绿化、蓄水造景”的思路,构建具有聊城特色的河湖、湿地、森林生态体系,打造全域水城。按照“全面设点、全市联网”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互联互通的全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各类监测数据的测管联动、上下协同、信息共享。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依托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强化执法监督,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加大查处力度,严惩重罚,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无缝衔接。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地方各级政府环保责任红线,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容量接近或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地区,及时采取区域限批等强制性措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努力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努力实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四是做好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就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作出新的部署,为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环保部门要在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方面积极作为,切实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相关改革工作,推动形成自然资源产权统一管理、生态环境有效监管和国土空间有序管控的治理大格局。近年来,作为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的牵头部门,聊城市环保局承担了市里39项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除2017年的3项正在按进度稳步推进外,其余36项全部按要求完成,改革成效明显。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继续抓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生态红线制度改革、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理顺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继续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坚决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确保各项改革红利落地见效。 

  四、要坚定践行十九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 

  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出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动员令,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新时代党的建设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党的十九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管党治党的无畏勇气、坚强决心和责任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把纪律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实践好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特别是要开展经常性、针对性、主动性的纪律教育,使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生态环保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环保部门更是要带头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抓好班子,带好队伍,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实效性,提高环保系统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为生态环保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和政治保障。 

  围绕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我们印发了《关于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实际,计划研究制定八个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并结合环保业务工作,持续开展十九大精神专题宣讲培训。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把上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图和部署要求,转化为科学系统的污染防治措施、严密合理的环保制度安排、全面从严的环境法治行动,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坚决向环保领域的“沉疴顽疾”开刀,以环境质量加快改善的实际成效,以人民群众满满的环保获得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环保人的贡献。 

关闭本页

主办单位:365bet游戏网站 联系电话:0531-86106112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3377号,邮编:250101

网站管理:山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技术支持:山东省环境信息与监控中心

Copyright 2012 sdein.gov.cn 鲁ICP备:09042362